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期真實情況嗎,孩子和同齡人差距越來越大又是因為什么?一份感統測評將能讓家長更懂自己的孩子。
什么是感統測評?
所謂“測評”,就是通過“互動和觀察”去分析孩子整體的表現:是優秀還是正常?是輕微感統失調還是感統失調的很嚴重?
所有的行為都有一個標準,我會把孩子的各種表現與標準做對比,并給出相應的評價,就是我們說的“測評”。
為什么要做感統測評?
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比如我們肚子疼,需要去醫院治療。治療之前,醫生可能會問有沒有吃什么變質的東西啊,有沒有以往病史之類的,然后才能知道是吃藥治療還是需要動手術。
測評也是一樣。我們只有知道了孩子到底哪里存在不足,才能針對這個不足,制定專業的訓練方案。
簡單來說,感統測評可以給我們提供下面兩個信息。
感統測評讓家長更懂孩子
孩子的各種行為,其實是“內在功能的外顯”。
感統測評時,我們需要觀察孩子外在的行為表現,并將這些復雜的行為做歸類和總結,就可以找出其對應的內在功能發展水平,形成測評結果報告。
一份完整的感統測評報告,可以讓家長對孩子有一個非常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感統測評讓老師的訓練方案更科學
根據測評結果報告,老師可以為孩子設計科學的、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比如孩子的專注程度不好,可能是因為前庭功能不良,那么老師就會著重設計一些適合孩子能力年齡的、刺激前庭發展的動作。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今年8歲了,但肢體不協調、手部精細能力差、專注力也不好、認知水平也不好。
說明孩子的生理年齡是8歲,但孩子的基礎能力連6歲孩子的平均水平都達不到。
所以才需要老師根據評估結果,按照6歲兒童的能力水平,去設計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當然,這個方案的內容是隔一段時間就要變化的,因為孩子的能力水平在不斷提升,訓練的內容當然也要不斷增強。
感統測評針對哪些方面?
感統測評師會通過觀察孩子的跑、跳、眼神、手部動作、軀干、坐姿、反應等各個方面,來確定孩子在下列幾個方面的發展水平:
雙側協調整合能力
姿勢控制平衡能力
眼球運動、視覺運用能力
視知覺、聽知覺轉化能力
語言溝通表達能力
專注力和學習力
人際交往和情緒控制能力
同時結合孩子的生長發育史、疾病史、成長環境和家長帶養習慣等多項內容,最終得出一份全面準確的評估報告。
測評的流程是什么?
一般情況下,測評的流程是:
先對孩子生長發育進行了解,包括出生方式、早期帶養方式等,再結合教具(動態、靜態)做一些動作或認知性的測試,最后綜合評定,得出孩子感統能力的發展狀況。
測評時間一般在30分鐘左右,具體看孩子的配合程度,加上結束后與家長的溝通,大約在1~2小時之間。
多大孩子能做測評?
一般情況下,2~12歲的孩子都可以參加測評,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主動配合的能力。
只有感統失調的孩子需要做訓練?
不是的。
很多人都認為“感統失調的孩子才做感統訓練呢,我家孩子又沒毛病,不用做訓練!”這真的是大錯特錯。
感統失調不是病,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一種障礙。只是有的人嚴重一些,有的人輕微一些。
比如同樣一杯奶茶,不同的人對它甜度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但大部分人都處于一個正常的區間。
但是小紅(感統失調中重度)就會覺得這杯奶茶比水還淡,小明(感統失調中重度)就覺得這杯奶茶甜到讓人惡心嘔吐。
這時就必須先進行感統測評,根據結果顯示的失調程度,再來確定科學有效的感統訓練方案,更快地幫助這類孩子回到正常區間。
對于普通孩子,感統訓練可以達到“培優”的目的。
比如毛毛今年一年級,乖巧可人、成績優秀,但就是有些膽子小,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
那么經過感統測評后,就知道孩子是因為從小媽媽帶大,養育方式單一,接觸的人少,造成了觸覺敏感。
所以,感統老師就會根據毛毛“觸覺敏感”這一點,設計一些脫敏的訓練,幫助她變得大膽一些,為她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如何進行測評?
可以去當地的感統訓練機構進行預約,或者領取線上0-6歲感統失調測評表,對孩子的感統能力發展現狀進行評估分析。
0-3歲是感統訓練的起步期;
3-6歲是感統訓練的黃金期;
6-9歲是感統訓練的補救期;
9-12歲是感統訓練的搶救期。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了解孩子成長關鍵期的必備知識,才能做到科學育兒,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