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訓練,可以提升兒童專注力、學習力、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能力、膽量自信心,以及人際交往七大能力。同時,針對性地訓練還能改善孩子好動不安、不聽指令、吐字不清、膽小愛哭黏人等各類
感統失調問題。
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感統訓練好處這么多,我得趕緊給孩子做起來。
的確,感統訓練對兒童生長發育具備積極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盲目給孩子進行訓練的做法,卻不可取!為什么?
感覺統合訓練的本質是通過多元的、豐富的、科學的、持續的、有針對性的感覺刺激,讓孩子的大腦和各大感覺系統在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感統能力的提高。
一旦方法錯誤或者訓練過量,不僅不會提高兒童能力,反而還會傷害孩子健康!因此,我們提倡無論是一線老師還是家長,在給孩子做感統訓練前都必須提前了解這兩點!
一、感統訓練并非越多越好! 中國人做事講究“中庸”,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關乎兒童成長的感統訓練則更要如此。
但是有些家長在聽聞前庭訓練可以幫助改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提高語言能力之后,便要求給孩子多做前庭訓練,甚至自行增加訓練時間和訓練數量,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妥當的。
有關前庭類的訓練,通常刺激強度比較大,如果過度訓練,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眩暈、嘔吐等不適感,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與此同時,父母一味追求效果,盲目增加訓練難度和強度的做法,脫離了孩子能力本身,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并且隨著訓練失敗次數的增多,孩子的積極性也會備受打擊,配合度進而下降,反而事倍功半。
因此,在感統訓練中,第一要義是必須堅持“以兒童能力發展”為原則,在此基礎上余下五點,父母同樣要重視!
1、安全性原則 一切感統訓練都需以保證孩子的安全為前提,要讓孩子在安全、穩定的環境接受訓練。
2、快樂性原則 讓孩子在快樂的訓練中獲得感統能力的提高要比讓他在壓力、失敗的沮喪和失望中否定自己要好很多。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偶爾也適當地降低運動的強度,或者改變一下游戲規則,讓孩子有機會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游戲性原則 把呆板的訓練變成愉快的游戲,讓孩子將感統教具當成自己喜愛的玩具,不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而且還能讓孩子感覺到新奇好玩、生動有趣,從而更加投入其中!
4、循序漸進原則 感統訓練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孩子感興趣的方向切入,由易到難,避免孩子因為一開始就遭遇挫折而在以后的訓練過程中產生抗拒,影響最終的訓練效果。
5、積極反饋原則 孩子在接受感統訓練的過程中,家長也要給予積極反饋,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于他在訓練過程中獲得成就的認可和贊美,從而進一步提高他的訓練積極性。
二、感統訓練前,先做「測評」!
感統測評有必要嗎?
答案是,很有必要!
感統測評是感統訓練的依據,測評的結果直接關乎訓練方案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孩子膽小愛哭、不聽指令、瘋跑好動、語言發育遲緩等等,這些外在表現我們的肉眼直觀可見,但其表現背后的根源卻需要感統測評來進一步明確。
比如,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是前庭門檻過低,導致海量的信息涌入大腦,身體無法準確下達指令;也有可能是前庭門檻過高,信息無法進入大腦,大腦為了平衡發展,不得不進行感覺尋求,外在就表現出坐不住、瘋跑好動等表現;同樣的,觸覺敏感的孩子也會因接收大量的觸覺信息,從而導致一丁點的風吹草動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
同一種表現,背后隱藏的能力發展問題卻天差地別,感統訓練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兒童外在行為表現是內在功能的顯化,感統測評通過觀察孩子外在的表現,將紛繁復雜的表現做歸類,總結,就可以找出對應內在功能發展水平,形成全面的測評報告。
根據報告,訓練老師能夠為孩子出具更科學的、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但是,這個訓練方案不是針對兒童的年齡,而是針對兒童的實際能力發展水平制定的。比如,一個孩子生理年齡已經六歲,但測評之后發現他的能力發展水平只有四歲的水平,那么老師就會以四歲兒童的能力來出具訓練方案。
感統測評的意義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