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是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
感統能力在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
以吃西瓜為例:
媽媽告訴我們桌上放著剛切好的西瓜——聽覺;
我們來到桌前,挑了一塊最紅最大的西瓜——視覺;
我們坐下,伸手拿起了之前我們憑借視覺挑選的最好的一塊——本體覺和前庭覺;
一拿到手的西瓜就有一陣冰涼的觸感,這還是冰鎮西瓜啊——觸覺;
我們把西瓜拿到嘴邊,一股香甜清爽的西瓜味撲鼻而來——嗅覺;
一口咬下去,竟然沒有想象中的甜!原來只是長得紅而已——味覺。
如你所見,僅僅只是吃一小塊西瓜而已,可是每個環節,都有感覺統合的參與。
感統訓練不能錯過的四個關鍵期
然而當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輕微的障礙時,就會發生感統失調,感統失調的兒童智力方面都很正常,但是某些方面和同齡人相比差距明顯,只能通過針對性的感統訓練來改善。
感統訓練貫穿孩子整個0-13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身體素質不同,因此對應的訓練方式也不同。
0-3歲是感統訓練的預防時期。此時他們年齡太小,無法進行復雜的感統訓練,建議在家人配合下進行簡單的親子游戲,配合一些適當的感統刺激,預防感統不足的情況出現。
促進觸覺發育——家長們可以準備不同材質的物品,讓寶寶觸摸及抓握;
刺激聽覺發育——對寶寶進行按摩,多跟寶寶說話,同時還增加了親子互動;
促進視覺發育——在家里準備色彩鮮艷、造型不同的玩具,可以燃起寶寶視覺追蹤欲望;
訓練寶寶本體覺——讓寶寶玩球、積木、黏土等玩具,鼓勵寶寶多爬、站、走、踩踏等;
訓練寶寶前庭覺——帶寶寶去騎搖木馬、滑滑梯蕩秋千等。
3-6歲是感統訓練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比較有自主意識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感統能力基礎,可以進行稍復雜些的,專業、針對性的訓練,家長在過程中也需要配合和照看。
例如可以有意識地訓練一些需要精細動作的游戲,比如穿珠、夾豆、涂色、描線、拼圖、剪紙等,還可以更好地開發孩子手的能力,為入小學之后握筆寫字奠定基礎。
6-9歲是感統訓練的彌補時期。6歲以后的孩子思維和行為都開始成型,如果6歲之前孩子沒有得到很好的感統訓練,那么這段時期就要給孩子足夠的訓練時間和強度加以彌補了。
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球類活動,球類活動不僅對肌肉協調很有幫助,還能鍛煉孩子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
9-12歲是感統訓練的搶救時期。這個年齡段是矯正感統能力不足的有效時期,超過這個年齡段后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基本定型,感統能力就很難再通過訓練改變了。
可以帶孩子進行登山,或者學習跆拳道、柔道等等,這些活動對孩子的視覺空間感知、本體覺、觸覺等綜合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誤區要規避
1、把孩子交給專業老師,家長就完全不用管了?
錯!把孩子感統訓練的任務交給老師,家長卻不參與,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范的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錯誤,那就是忽視了感統訓練中很重要的“親子交流”。
親子之間的交流互動是感覺統合訓練的重要基礎,光靠早教機構或學校單一進行的感統訓練是不完整的,只有和科學有效的家庭訓練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達到訓練的目的。
2、“我家孩子看起來沒問題,不需要訓練。”
錯!感統訓練并不是特殊孩子的訓練,而是適合每一位孩子的訓練。感統能力不足的孩子固然有必要進行感統能力的加強訓練,但這并不代表“有問題,所以才要訓練”,從小進行感統訓練,正是為了提高感統能力。家長們可不能因為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而耽誤了孩子的感統能力提高。
3、“感統訓練聽起來就是鍛煉身體嘛,那帶孩子多跑步、游泳,就可以啦!”
錯!感統訓練和體育鍛煉確實有一些是重合相似的部分,但二者的目的和形式都是不同的。
體育鍛煉傾向的更多是身體素質的鍛煉,如跑步、游泳等;感統訓練是從孩子的加工和整合感覺信息能力入手,感統訓練形式多樣,會借助運動對多感官進行刺激,提高孩子的獨立性和參與性等能力。
為了提升孩子成長感知力和未來社會競爭力,“感覺統合訓練”必不可少。
相信通過以上內容,各位家長已經對感統訓練的概念有了自己的認識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只有了解了孩子成長關鍵期的必備知識,才能做到科學育兒。想了解更多關于感統訓練方法的相關內容,可以點擊上方專欄了解。